龍,為神靈之精、四瑞(龍、鳯、麟、龜)之長。
「蛟龍」身上有鱗片的龍
「應龍」有翅膀的龍
「虯龍」頭上長角的龍~龍之首領,(ㄑ一ㄡ/)
能發號施令、率領群龍興雲雨,救助蒼生
是民間祈雨辟邪的神靈
「螭龍」沒有長角的龍(ㄔ)
「蟠龍」無法升天的龍
「蜻龍」水元素的龍
「火龍」火元素的龍
「鳴龍」愛好鳴叫的龍
「蜥龍」好戰善鬥的龍
《龍生九子》各不成龍、各有不同,且並非只有九子。
中國傳統文化上,《九》為極數,有至高無上之地位;
《九》是虛數,也是貴數,所以用來描述龍子。
《龍生九子》說法由來已久,直至<明朝>才出現了各種說法。
明代一些學人筆記,對諸位龍子的情況均有記載,但不統一;
如~陸容《菽園雜記》、李東陽《懷麓堂集》、楊慎《升庵集》、
李詡《戒庵老人漫筆》、徐應秋《玉芝堂談芸》等。
《 龍子遺留凡間之傳說 》
相傳,劉伯溫本是天神。
元末明初,天下大亂、戰火不斷、饑荒遍地。
玉帝令劉伯溫轉世 輔佐明君,以定天下,造福蒼生,並賜斬仙劍、號令四海龍王;
但龍王年老體弱、事務繁多,因此派出了九個兒子。
龍九子個個法力無邊、神通廣大;
跟隨劉伯溫征戰多年,為朱元璋打下了大明江山、又助朱棣奪得了皇位。
當龍之九子功得圓滿~準備返回天庭覆命時,
野心極大的明成祖朱棣,卻想永遠將九子留在身邊,安邦定國、雄霸天下。
於是朱棣便藉修築紫禁城為名,拿了劉伯溫的斬仙劍號令九子。
龍之九子頓時呼風喚雨、大發雷霆。
朱棣見斬仙劍鎮不住九子,便使出心計。
朱棣對「贔屭」說:「祢力大無窮,能馱萬斤之物,
如果能馱走這塊先祖的神功聖德碑,我就放祢們走。」
「贔屭」瞅了這塊小小的石碑,便毫不猶豫地馱在了身上,
但用盡法力卻寸步難行?!
神功聖德碑 乃記載<真龍天子>生前一世所做功德之用、
又有兩代帝王的玉璽,能鎮四方神鬼。
八子眼見「贔屭」被壓在碑下,不忍離去,便決定一起留在凡間、發誓永不現真身。
朱棣雖然留住了龍子,得到卻是九尊神獸的塑像。
劉伯溫得知此事後,也棄朱棣而去,脫離肉身返回天庭。
朱棣後悔莫及,為了警示後人不再重蹈覆轍,便讓龍之九子各司一職,流傳千古。
<明朝>李東陽《懷麓堂集》記龍生九子
龍生九子不成龍,各有所好:
囚牛,龍種,平生好音樂,今胡琴頭上刻獸是其遺像;
睚眥,平生好殺,金刀柄上龍吞口是其遺像;
嘲風,平生好險,今殿角走獸是其遺像;
蒲牢,平生好鳴,今鐘上獸紐是其遺像;
狻猊,平生好坐,今佛座獅子是其遺像;
霸下,平生好負重,今碑座獸是其遺像;(贔屭)
狴犴,平生好訟,今獄門上獅子頭是其遺像;
負屭,平生好文,今碑兩旁龍是其遺像;
鴟吻,平生好吞,今殿脊獸頭是其遺像。
此排行來自<明朝>李東陽 所撰 摛藻堂四庫全書芸要
《懷麓堂集》卷七十二 雜著。記龍生九子
「囚牛」,龍之九子,排行老大。
形象爲有鱗角的黄色小龍,喜好音樂,常蹲立於琴頭上欣賞彈撥弦拉的音律。
除了漢族的胡琴、彝族的<龍頭月琴>、白族的<三弦琴>、
以及藏族一些的樂器上,也有「囚牛」颺頭張口的造象。
「睚眥」一ㄞ/ ㄗ\,龍之九子,排行老二。
龍身豺首,性格剛烈、好勇擅戰、嗜殺好鬥,嘴銜寶劍,怒目而視;
刻鏤於刀環、劍柄吞口,以增加自身的強大威力。
不僅裝飾在沙場名將的兵器上,
更大量地使用在儀杖和宮殿守衛者的武器上,從而更顯威嚴莊重。
俗語『一飯之德必償,睚眥之怨必報。』「睚眥」便成了剋煞一切邪惡的化身。
「嘲風」,龍之九子,排行老三。
鳳凰的形象,是鳥的化身,喜好冒險、遠望;高聳的殿臺角上走獸即是其造象。
「嘲風」,不僅象徵吉祥、美觀和威嚴,還具有威懾妖魔、清除災禍的含義。
「嘲風」的安置,使整個宮殿的造型規格既嚴整又富於變化,
達到莊重與生動的和諧、宏偉與精巧的統一。
「蒲牢」,龍之九子,排行老四。
形象為盤曲的龍,但體積較小,喜好鳴叫,洪鐘提梁上的獸鈕之造象。
「蒲牢」居住海邊,雖為龍子卻畏懼海上大鯨;
當大鯨襲擊時,「蒲牢」便嚇得大吼大叫。
人們以此特點~為使鐘聲宏亮、響徹雲霄、專聲獨遠,
就將「蒲牢」鑄於鐘面上、刻以鯨形的木杵撞敲。
東漢班固《東都賦》有「於是發鯨魚,鏗華鐘」之文句。
「狻猊」ㄙㄨㄢ ㄋㄧ/,龍之九子,排行老五。
喜靜不愛動,習慣坐姿,愛聞煙香味,
結跏趺坐(雙盤端坐、背直肩平、頭正顎收)或
交腳而坐的佛菩薩像前 及 香爐上、腳部裝飾有其造像。
明清之際的石獅或銅獅頸下項圈中間的龍形裝飾物也是其形象,
「狻猊」使守衛大門的中國傳統門獅更爲軒昂威武。
唐代高僧慧琳:「狻猊即獅子也,出西域。」
古書記載:與獅子同類能食虎豹的猛獸,亦是威武百獸率從之意。
「贔屭」ㄅ一\ ㄒ一\,龍之九子,排行老六。
又名「霸下」、「龜趺」ㄈㄨ,形似龜、有齒,能負重,壯猛力大,
顯赫石碑、石柱的底臺基座、牆頭裝飾有其造像。
「贔屭」在上古時代常馱着三山五嶽,在江河湖海里興風作浪。
被大禹治水時收服了,「贔屭」服從大禹的指揮,
推山挖溝,疏遍河道,爲治水作出了貢獻。
洪水治服了,大禹擔心「贔屭」又到處撒野,
便搬來頂天立地的巨型石碑,上面刻上「贔屭」治水的功蹟,
令其馱負,沉重的石碑壓得「贔屭」寸步難行。
「贔屭」又稱石龜,是長壽和吉祥的象徵。
「狴犴」ㄅ一\ ㄏㄢ\,龍之九子,排行老七。
又名憲章,形似虎;渾身帶刺,集勇猛、忠誠、正義於一身。
擅論辯理、氣勢又強,獄門上部虎頭形的裝飾為其造像。
「狴犴」不僅急公好義、仗義執言、明辨是非,秉公而斷,
加上形象威風凛凛,除裝飾在獄門上外、也匐伏在官衙的大堂兩側。
衙門官吏坐堂、行政長官銜牌、肅靜回避執牌的上端,都有其形象。
「狴犴」虎視眈眈,環視察看,維護公堂的肅穆正氣;後為牢獄的代稱。
《潛確類書》:「。。。。。。狴犴好訟,形獄門上。」
《天祿識餘》龍種:「。。。。四曰狴犴,似虎有威力,故立於獄門。」
大禹治水,來到巴蜀之地,當地生靈已習慣沼澤窪濕的環境,
竭力反對大禹用疏導的方法治理環境,故而群起阻撓。
生靈們集結了沼澤地的蟲豸(ㄓ\)毒物~
蜈蚣、蠍子、毒水蟶(ㄔㄥ)、毒蜘蛛、鱷魚、蟾蜍等組成了反抗軍,
公推蜈蚣爲大元帥,誓師拼戰。
大禹雖爲驍勇的悍將,但蜈蚣的毒汁如烈焰難擋,重創治水大軍、治水工程受阻。
而舜帝早命<會稽人>陶皋(ㄍㄠ)就 讓「狴犴」大軍披堅執銳,
在「狴犴」的揮軍進擊下,反抗軍轍亂旗糜;自此,毒蟲惡豸銷聲匿跡。
「負屭」,龍之九子,排行老八。
獅首龍身;愛好文學風雅,盤繞石碑兩旁的文龍是其造像。
中國碑碣的歷史久遠,内容豐富~有的造型古樸,碑體細滑、明亮,光可鑒人;
有的鏤刻精緻,字字有姿,筆筆生動;甚至有名家詩文石刻,膾炙人口,千古稱絕。
「贔屭」十分愛好這種閃耀着藝術光彩的碑文,
甘願化做文龍圖騰去襯托這些傳世的文學珍品,將碑座裝飾得更爲典雅秀美。
「螭吻」,龍之九子,排行老九。
又名鴟吻、鴟(ㄔ)尾;民間也稱「鰲龍」。
龍頭魚身,口潤嗓粗能吞噬,喜歡四處眺望,殿脊兩端的蜷尾龍頭是其造像。
大約在南北朝時,由印度<摩竭魚>隨佛教傳入。
「螭吻」在佛經中,是雨神座下之神物,能滅火。
故,「螭吻」由此變化而來,多安置在屋脊兩頭,作為鎮邪災防火之功效。
《太平禦覽》:「唐會要目,漢相梁殿災後,越巫言,
『海中有魚虯,尾似鴟,激浪即降雨,遂作其像於尾,以厭火祥。』」
中國古代建築物的脊樑上之設計,傳到日本後則稱為「鯱」ㄅㄨ/,
最為著名的是~位於日本愛知縣名古屋城上的<金鯱>。
<明朝>楊慎《升庵外集》的龍之九子 排行
龍一「贔屭」、龍二「螭吻」、龍三「蒲牢」
龍四「狴犴」、龍五「饕餮」、龍六「蚣蝮」
龍七「睚眥」、龍八「狻猊」、龍九「椒圖」
<明朝>楊慎《升庵外集》卷九五
「俗傳龍生九子,不成龍,各有所好。弘治中,御書小帖,以問內閣,
李文正據羅玘鎦績之言,具疏以對,今影響記之。
一曰贔屭,好負重,今碑下趺是也;二曰螭吻,好望,今屋上獸頭是也;
三曰蒲牢,好吼,今鐘上紐是也;四曰狴犴,有威力,故立於獄門;
五曰饕餮,好飲食,故立於鼎蓋;六曰蚣蝮,好水,故立於橋柱;
七曰睚眦,好殺,故立於刀環;八曰狻猊,好煙火,故立於香爐;
九曰椒圖,好閉,故立於門鋪。」
【同場加映】相傳之龍子
「饕餮」ㄊㄠ ㄊ一ㄝ\
似狼之貪食惡獸、圓眼弔睛、凶狠無比;喜食人,食量大;
《山海經》北山經:「鉤吾之山其上多玉,其下多銅。
有獸焉,其狀如羊身人面,其目在腋下,虎齒人爪,
其音如嬰兒,名曰狍鴞ㄆㄠ/ ㄒ一ㄠ,是食人。」
好飲食,立於鼎蓋為「饕餮」之造象。
古代鍾鼎彝之青銅器上多刻「饕餮」頭部形狀以其裝飾。
相傳,軒轅黃帝大戰蚩尤,蚩尤被斬,其首落地化為「饕餮」;
一說,「饕餮」只有頭與大嘴、沒有身體,係因見物即食,連自己的身體也吃掉;
貪食的結果,最後被撑死。
爲堯舜時的四凶之一。
《左傳》文公十八年:「舜臣堯 ,賓於四門,流四凶族,
渾敦、窮奇 、檮杌ㄊㄠ/ ㄨ\ 、饕餮 ,
投諸四裔,以禦螭魅。
是以堯崩而天下如一,同心戴舜 ,以爲天子,
以其擧十六相,去四凶也。」
「螭首」
嘴大,肚子能容納很多水,能吞江吐雨,調節水量。
在建築中多用於排水口的裝飾,稱為散水螭首。
古代彝器、碑額、庭柱、殿階及印章上面的螭龍頭像。
裝飾在碑頭上成為「螭首」,碑的身價就變得更為高貴。
「椒圖」
形狀像螺蚌,性情孤僻,最反感被侵入其巢穴,鋪首銜環為其造象。
人們將「椒圖」飾於門上,取其遇險侵犯能緊閉之意,以求安全。
「蚣蝮」正確寫法「虫八 虫夏」ㄅㄚ ㄒ一ㄚ\
似獅,龍頭扁平、頭頂一對犄角、全身四肢尾巴覆有龍鱗。
喜歡水邊,最愛趴在橋柱、建築上。常飾於石橋欄桿頂端,是古橋的守護神。
也是有名的避水獸,能鎮江防河、避免洪水侵害。
留言列表